IT商业网-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e星球关键词之+AI丨管中窥豹,从细分领域窥见AI落地时代的来临!

2019-09-19 16:05:28     

  最近,清华大学一辆“成精”的自行车刷爆开学季的朋友圈,不需要人骑行,也可以做出越障碍、转弯等动作,让自行车真正实现了“自行”。引得网友纷纷喊话:你已经是一辆成熟的自行车了,要懂得自己驾驶自己!其实这辆“成精”自行车就是AI技术的体现,核心是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研发的“天机芯”,该成果不仅荣登《自然》(Nature)封面,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这一新闻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再度将AI拉到了聚光灯下。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不过,如今“单智”不再是潮流,“群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曾有专业人士表示在科技领域,同一时期出现的诸多尖端理论或者是技术,总会在某一个点不期而遇,并且以一种组合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如今信息化浪潮之下,AI与5G、IoT就是如此,它们不再是独立空泛的概念,反而能够相互融合,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提升彼此价值,开拓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规模可达千亿,机器视觉市场即将爆发!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如今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激增,作为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对多家权威数据汇总表明,即使当前只有5%的潜在用户使用了机器视觉,目前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依然达到45~70亿美元,全部潜力发挥出来后,全球的市场可达到1200亿美元。机器视觉早期主要在欧美和日本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也正在成为机器视觉的最重要市场之一,正逐步吸引全球厂商前来布局。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全球最大的机器视觉提供商康耐视,据悉已经在包括北京、上海等十一个一二线城市设立了机构。在今年6月,康耐视更是与中国智能物流设备的标杆企业德马科技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智慧物流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在产品方面,旗下IN-SIGHT 9912视觉系统是业内首款像素达1200万的智能相机系统。分辨率越高,意味着在较远距离依然能够对较大区域内的元件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和检测,能够最大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便利。作为目前市场上扫描速度最快、分辨率最高的三维激光传感器,DSMAX三维激光传感器等产品也引人注目。此外,基恩士、欧姆龙、松下、邦纳、NI等同时涉足机器视觉核心部件和系统集成的领先企业紧随其后。

  国内机器视觉起步较晚,但也不乏行业新贵,比如国内首家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的阿丘科技,近年来表现出色,主要关注分拣和质检两个领域。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针对目前工业机器人分拣领域的无序抓取难题和质检领域的复杂缺陷检测问题,阿丘科技推出了应用于工业流水线及物流领域的SmartPicker和AQ-Insight两款产品。之后还有以深度学习为基础,融合传统机器学习的产品AIDI (Artificial Intelligent Defect Inspection)。

堆叠零件及水果识别  来源:阿丘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AI+工业的落地实景,深度学习技术正成为机器视觉的热门发展趋势,能够让视觉系统通过大量样品进行训练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检测结果。深度算法的工业视觉可以适应更复杂的工作环境,提高识别精确度,减少开发和测试时间,作为AI+工业的落地场景,未来将逐步普及推广。

  分庭抗礼安防市场,AI硬核技术加持新贵胜算几何?

  说到AI+,安防领域可能是最具想象力的市场,引得无数AI新贵纷纷入局。由于传统安防领域在技术与市场上的积淀,现阶段的安防成为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落地发展最快、市场容量最大的主赛道之一。随着5G的到来以及IoT的飞速发展,以视频为核心,利用AI技术,为安防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源泉。预计到2020年,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53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可观的营收利润前景,无疑使其成为众多巨头以及创业公司的必争之地。

来源:站酷海洛

  然而安防是个极其碎片化的市场,在边检、车站、机场等场景需要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和识别速度。但是在园区、校园等封闭环境中,对准确率和识别速度的要求有所下降,相对应则是对经济性的要求,这使得智能安防行业难以实现规模化。这使得上游软硬件供应商很难拥有议价权,从而导致落地所需要的芯片、感知设备等部署成本以及算力、通讯网络等运营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也是目前安防落地的主要瓶颈。

  在技术方面,安防领域的应用主要还是对人脸、车辆的识别,包括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数据及视频结构化技术等。其中,生物特征识别包含了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等,前两个主要应用于特定场景的身份认证;而视频结构化技术,目前则主要融合了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这也是视频内容理解的基础。其场景主要集中在在公安、交通、楼宇、金融、工业、民用等。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迅速成长为国际领先的安防龙头,如海康威视,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连续八年(2011-2018)蝉联IHS全球视频监控市场占有率第1位。海康威视在安防领域推出了AIcloud战略理念,定义AICloud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的三个层级架构,提出AICloud“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分级应用”核心原则。AICloud不仅推动着安防的落地速度,同时也加速了物联网和信息网融合。此外,还有大华股份、东方网力、苏州科达等都在布局智能化。行业老兵依旧,新贵也在源源不断的加入市场,如深兰科技、图麟科技、宇泛智能等等,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与创新应用,与行业巨头展开竞争。

来源:海康威视

  消除自动驾驶的泡沫,V2X是汽车AI落地的正确打开方式

  前不久,京东AI研究副总裁公开表示:一直不看好自动驾驶技术,现在自动驾驶都是基于雷达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整个反应过程非常长,但是如果用5G实现车车、车路互联这件事则变的简单。不难看出,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是行业人士的共识。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为例,2018年中国工信部印发《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必须加快基于5G设计之车联网无线通讯技术(5G-V2X)等关键技术研发及部分场景商业化应用,积极建置通讯和运算整合的车联网体系架构。

  如果说AI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的话,V2X就是汽车与环境自动沟通的耳朵和嘴巴。V2X才是汽车AI落地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站酷海洛

  目前C-V2X标准是以R14版本为基础的车联网技术LTE- V2X,R15版本则对其进行增强,即LTE-eV2X。其演进版本原则上可满足未来10年车联需求。3GPP考虑在5G系统R16版本中引入基于5G空口(NR,New Radio)的车联网,即NR-V2X,主要面向自动驾驶业务,可解决R15版本中无法满足智慧交通的应用需求的问题。5G NR能够提供统一连接结构,与更低延迟、超可靠通信和自动驾驶之高数据速率,将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目前中国厂商积极抢占车联网商机,2019年4月C-V2X商用路标于上海公布,包括长安、一汽、北汽、广汽、上汽、东风、江淮、长城、东南、众泰、江铃集团新能源、比亚迪、宇通等车商宣布支援C-V2X商用路标,装有C-V2X模块汽车将于2020下半年至2021上半年上市。

  除此之外,国外的一些明星企业在V2X上的进展情况如下:

  西门子与Brandmotion、Commsignia公司开展合作,为拉斯维加斯提供统包车辆对基础设施通信(V2I)及车间通信(V2V)系统,V2X技术设备已被安装于博纳维尔大道与克拉克大道间的通道中。

  高通与松下、福特、Kapsch及法可赛合作5G及C-V2X技术。高通与福特汽车宣布,双方正致力于在科罗拉多州部署C-V2X技术。这是首次在美国部署C-V2X技术,也是早前宣称的科罗拉多交通部与松下合作的延续,旨在整合该州的互联汽车技术。

  美国通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Savari, Inc.正在与高通合作,旨在提供一个综合的C-V2X解决方案。在此次合作中,Savari为C-V2X模块提供关键的软件部件,其中包括为高通9150 C-V2X芯片组提供关键性的V2X软件。

  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恩智浦半导体宣布与日本汽车市场V2X软件平台领导者日立解决方案有限公司合作,一起研发面向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新V2X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采用恩智浦研发的V2X调制解调器和处理器以及日立解决方案完整的V2X软件堆栈,为面向日本市场的汽车制造商研发自己的V2X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开端。

  “AI+教育”风口启动,伴随舆论诟病的一场颠覆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 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AI高端人才,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在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开始尝试将AI融入传统教育之中。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速持续降低但增长势头保持稳健。其中涌现了不少全球知名的智适应教育平台,从各个方面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颠覆式创新。

来源:站酷海洛

  乂学教育 - 松鼠AI,提供教师与AI智适应学习系统协作教学的全套标准体系及素质系统MCM(学习能力、思想、方法),由AI自适应系统主导、 真人辅助的双师模式,在“测—教—学—练”等教学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纳米级拆分,结合关联知识点算法,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准确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个性化教育。

  乐言科技,运用认知智能技术赋能语文教学,推出AI辅助教学智能工具“汇乐读”,构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金字塔式信息链模型,涵盖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学情分析和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练习巩固等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可智能评改学生作业,并生成评价结果和各维度学生错误分析,辅助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授重点、因材施教,形成线上线下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微型生态系统,深化AI技术对大语文改革和发展的作用。

  还有影创科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出了5G+MR全息教室,在教室中接入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结合MR应用,以清晰的画质和更低的渲染时延带来沉浸式教学体验。此外,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识别技术和SLAM定位技术的引入,实现了目标与用户的动态精准识别和交互。

  然而,行业火爆的表象下掩藏着众多的失败案例。据统计,国内在线教育相关企业达上千家,其中,70%的企业面临亏损,10%的公司勉强持平,能够盈利的仅占5%,还有15%的企业濒临倒闭。此外,一些AI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也引起社会的负面观感——中国药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用旷视科技的人工智能摄像头产品进行了“课堂纪律”管理,这项AI技术创新被很多舆论套上了“科技”恐怖主义”的标签。尽管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但是教育与AI的结合还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众多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不仅是工业、汽车、安防、教育,AI在家居、医疗、金融等等领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落地。逐渐AI成为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技术,更成为了一个国家高度重视的产业。据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对此,e星球顺应市场潮流,推出了新一轮关键词——+AI。2020年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将重点展示AI在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落地应用,同时开展与+AI相关的技术创新论坛:中国国际汽车电子创新技术大会、国际嵌入式系统创新论坛、国际医疗电子创新论坛,汇聚行业巨头、从不同的应用场景,以专业的视角、领先的技术带你更进一步了解“+AI”。除技术创新论坛之外,展会将首次推出“AIoT科技园”,引入深耕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优秀企业, 展出先进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下一届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将于2020年3月18-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联合同期的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届时展示规模将扩展至11个展馆,预计将达到100,000平方米。此次展会提出“融合创新,智引未来”的口号,为企业打造新技术、新应用解决方案展示平台,激发行业的创新灵感。此外,首届慕尼黑华南电子展(electronica South China )也将于2020年11月3-5日在新落成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精彩亮相。展会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华南、西南及东南亚市场,为电子行业搭建高品质的全产业链创新展示平台。

  报名参展: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关于electronica、productronica和全球电子展网络

  electronica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和组件展览会。productronica是世界知名的电子生产设备展览会。两展分别于单双年在德国慕尼黑轮流举办。慕尼黑博览集团全球电子展网络包含了全球的一系列电子展览会,包括electronica、productronica、electronicIndia、electronicAsia、electronica China、productronica China和electronicAmericas。这些展会基于慕尼黑本土展览会的经验,展示了契合于当地市场需求的内容。

  慕尼黑博览集团

  慕尼黑博览集团作为知名的全球性展览公司,拥有50余个品牌博览会,涉及资本产品、消费品和高新科技三大领域。集团每年在慕尼黑展览中心、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慕尼黑会展与采购中心举办逾200场展会,共吸引5万余家参展商及300余万名观众齐聚现场。慕尼黑博览集团及旗下子公司的各类专业博览会遍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南非、尼日利亚、越南和伊朗。此外,集团的业务网络覆盖全球,不仅在欧洲、亚洲、非洲及南美洲拥有数家子公司,还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多个海外业务代表处。

  集团举办的国际展会均获得FKM资格认证,即:展商数、观众数和展会面积均达到展会统计自主监管团体FKM的统一标准并通过其独立审核。同时,慕尼黑博览集团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有着非凡表现:集团先行获得了由官方技术认证机构TÜV SÜD授予的节能证书。

免责声明: IT商业新闻网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IT商业新闻网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IT商业新闻网”,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IT商业新闻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txinwen.com
微信公众号:您想你获取IT商业新闻网最新原创内容, 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IT商业网”或者搜索微信号:itxinwen,或用扫描左侧微信二维码。 即可添加关注。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相关阅读RELE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