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业网-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天空下的AI——艺术的探索与跨界追问

2023-03-31 09:18:08     

2022—2023青年科技与艺术跨界论坛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

  导语:2022-2023年注定会成为人类历史的少数重要时段。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引爆的时段,跳出单一学科思维,邀请跨领域的青年精英嘉宾,基于各自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和具体工作,以学科交互、跨界思考、互为镜鉴、取长补短、推进求知为原则,共同探讨科技与人、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展望。

  资深互联网专家方磊 (IT医疗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以下简称F )从数字产业实际生产投资出发,从游戏产业发展延伸到技术对艺术领域的影响。艺术家孙天宇(跨界艺术家/艺术普及工作者/数字触控艺术创践者,以下简称S )针对纯艺术创作提问,引发出艺术的本质。资深AI研究者王曈曈(资深游戏设计者/数学专业,以下简称W )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行业的影响。

  第一季青年科技&艺术跨界论坛内容摘选

研讨互动现场(左:王曈曈  中:孙天宇  右:方磊  )

  W:我一直在做游戏,AIGC出来之后,对游戏这个行业影响挺大的,从2021年之前看,能够替代一些人工或做一些参考。到最近三个月开始已经能出一些游戏实际能用的东西了,已经行了。

  S:我记得咱们去年10月说,还不行。

  W:去年10月还不太行,但现在有一些游戏外包公司,已经开始使用AI技术了。已经不太能识别出来是人画的还是机器画的了。

  S:这跟算法、算力的提升有关系。

  W:肯定有关系。游戏美术大概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用艺术家的大脑去设计,另外一部分是用艺术家的手法去画(规模制作),AIGC出来以后,画的这一部分即便现在没有被完全替代,将来也很有可能会被替代。现在游戏里的美术,也逐步基于某一种风格来产出更多的同类风格的东西了,这个之前不太行,现在可以了。

  S:我大概能理解,就是说如果你做风格叠加,它可能效率比以前更高了。

研讨互动现场(左:王曈曈   右:孙天宇)

  W:对,现在AI更能理解某种风格,接近本质了,比半年前理解的要进步了。

  S:AI现在用的这种模型很大啊,“喂的料”也很多。

  W:对。

  S:据我所知,咱们国内跟国外的最大差距是在算力和投入成本上。Chat GPT的训练成本非常高,融资的相当比例放在算力里。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芯片,这是算力的一个基础,芯片的技术够不够尖端,可能会对这个有影响,是吧?

  W:对,是有关系的。

  S:嗯,所以咱们国内追随式的AI产品,我目前不太看好。如果不能突破技术的瓶颈,这种所谓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追赶,有点像骑着自行车去参加达卡尔拉力赛,这是我担心的。

  W:我觉得现在这种局面有许多原因。我们的高端芯片被限制,所以短期内就是看库存,看大家谁手里的存量比较多。

  F:现在Open AI用了这么大规模的持续计算,追赶美国同行这个时间肯定要更长。咱们有没有可能通过共享方式来取长补短。比如说虽然某一家没有那么大的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共享起来。

研讨互动现场(左:孙天宇  右:方磊)

  W:技术上肯定是有可能的。不过,现在大家在实际做的时候,是越来越封闭了。你看Open AI刚建立的时候,就是想做一个完全开源的,但是如今回头一看,已经变成一个闭源了。

  S:是,这有点搭上了时代的大背景,同一时间节点上。

  W:对。

  S:从AI生成出发,我是一个风格创作者,而且我能获得国内的版权。那么我在投资人眼里看,有没有可能变成一种商品或者一个投资的价值。请方兄帮我解答一二。

孙天宇现场演示讲述“直接触控绘画”

  F:你说的前提假设具备的话,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要素。一个是市场,你具备版权,具备能力,但是有没有市场需要你的某个版权。另一个是渠道,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实现的,作为艺术家、创作者走向市场仍然需要渠道,例如过去作家还是要通过出版机构。

  S:是。最近有朋友找我说,出了一款AI软件可以根据描述需求直接生成整套的VI设计,这个朋友表示很焦虑。他所做的设计行业代表的是一大类泛艺术行业。那么在AI技术爆发的背景下,我是一个艺术创作者,艺术家与团队想用自己的原创、研发进行纯粹的艺术创作,还要区别于AI所产生的产品,这样的情况下,保持人类本身的创作能力,而不是全部交给机器的项目,在资深投资人眼中,还值不值得做投资、做投入?

  数字直接触控绘画作品《黄昏时分》  材质:数字绘画 (2021 ) 作者:孙天宇

  注释:黄昏,水天近色,万籁无声。这平静像是节律,在叩着一个世界的门。

  F:我觉得一定是值得的。

  S:一定是值得吗?

  F:对,一定值得。摄影技术出来之后,风景写生的作品并没有消失。艺术的本质是一个艺术家,根据他的某种感受,以及他的表达感受的能力,要么是音乐,要么是绘画,要么是什么,大胆去把它表达出来。

  S:意思是说作为艺术家,不用太担心工具范畴之类的事情,因为不是一个维度的事。

  W:我觉得还是拿这个工具就当成一个工具。如果说有艺术创作者能拿AIGC当成辅助艺术创作的工具,也可能会让艺术家自己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

  S:嗯,这个我有感受,AI会生成一些我从来没想到的风格,不管这个风格好不好,给你一些盲点弥补和启示,但不能直接拿来当做自己的创作。人还是要做自己的判断和劳动,最后才能出现属于人类的创作。

孙天宇就西方艺术史中因科技变革引发的跳跃式发展做陈述宣讲

  W:作为风格提示来说的话,AIGC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其实AI正在做着类似事儿,只是更集中、效率更高。

  F:但是我相信本质还是有区别,一个是人脑,一个是程序,不管你称之为学习,还是称之为剽窃,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总是好的,丰富了人类的创作方式。

  S:我同意。作为一个人,可能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不必把创作权独揽在自己身上。

来宾与嘉宾们就AI、法律、医学等话题展开深入问答及讨论

  F:另一层意思是在广义的社会面,或者叫群体面,创作之前是这种中心化的,那现在可能越来越会演化成去中心化,利用技术人人都可以尝试 “创作”了。

  S:嗯。当代艺术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艺术家只做一半的创作,剩下一半交给观者。今天艺术家可以做一个风格的开头,AI做剩下40%的工作,总体生成50%,由观者继续完成余下的部分。比如你在AI中输入两个词,生成一个暂时的结果,还可以再生成,还可以再人工干预,再生成。这个行为很像提示工程师。

  W:对,现在提示工程的工作更多是在不重新训练情况下通过对话提示让人工智能产出更好的结果。

  S:还好,人类暂时还有工作可做。

  2023年3月19日论坛嘉宾在鲁迅先生的书房——“老虎尾巴”前合影

  (左:王曈曈  中:孙天宇  右:方磊)

  2022—2023青年科技&艺术跨界研讨第一季

  发起人:孙天宇

  策划:共鸣小组、Andreas`z

  联合呈现:共鸣小组-朝花夕-铭苑艺会-苏荷文化

  特别鸣谢:Andreas`z  方磊 王曈曈 段段 林安轩 刘小伟 刘晓玫  钱慧琳  徐铭阳

  周晨星 陈楠楠  陆洋 任庆钊 赵海月 朱红霞 吴万良 王旭 卢嘉楠 刘泰莱

  古往今来,过来人给予青年的建议和忠告甚多,但其实,青年的困惑和茫然,青年自己也可有答案。以一段话共勉青春: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鲁迅先生

免责声明: IT商业新闻网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IT商业新闻网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IT商业新闻网”,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IT商业新闻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txinwen.com
微信公众号:您想你获取IT商业新闻网最新原创内容, 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IT商业网”或者搜索微信号:itxinwen,或用扫描左侧微信二维码。 即可添加关注。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相关阅读RELE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