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业网-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汽车 > 正文

日系与华为合作智驾 通用、大众剧透新插混,合资要反击

2024-04-15 09:40:09  来源:互联网    

  最近几年,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真的变了天。

  国产品牌的市场率,从 40% 突破到了 50%,甚至在不断向 60% 逼近;而长期霸占 60% 份额的合资品牌,则跌到了 40%,如今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图片来源:乘联会

  相信大家也都清楚,造成局面反转的原因,主要就是新能源转型和智能化速度,国产品牌布局早,更激进。

  合资则转型慢,在新能源与传统燃油之间摇摆不定。

  尤其是今年价格战升级之后,比亚迪王传福更豪言:新能源已经进入淘汰赛,未来 3 至 5 年,合资品牌的份额将从 40% 降到 10%,其中 30% 是中国品牌的增长空间。

  一季度,几乎所有的主流国产品牌,都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

  可另一边,大众、本田和丰田等,在国内销量均有所下滑,据日媒透露:日产和本田正计划削减中国工厂的产能,前者缩减 30%,后者则是 20%。

  *图片来源:撸王科记

  这么看,随着新能源在国内市场的不断渗透,合资品牌确实比较势衰,但这好像只是表面的逻辑,合资车企或者说海外品牌,显然不会选择躺平或束手就擒吗?

  而且反击战可能已经开始了。

  01 向国产技术妥协?

  我们还是要先从国内市场说起,回顾 2023 年全年销量,得益于新能源还算跟得上节奏,一汽大众是合资品牌中,少数获得同比微增的。

  但是像丰田、本田、日产和通用等品牌的合资公司,几乎都出现了下降。

  翻看产品布局,这几家也有很强的共性,就是新能源车没几款,主要还是以传统燃油为主。

  可是同样以传统燃油为主,奇瑞却实现了销量猛增。

  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合资车企不只是新能源更不上节奏,传统燃油也卖不动了。

  很大原因是,智能化对于产品魅力的赋能,包括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功能性与能力,前者我们就不多说,国产品牌不仅在疯狂的卷屏幕尺寸和数量,车机的算力、语音识别能力及与其他设备的交互,也都提出了新的玩法。

  水平确实具有领先性。

  就拿最近上市的凯美瑞来说,采用与华为联合开发的车机已经成为了卖点。

  更大的软肋是智能驾驶技术。

  地平线创始人最近就概括到:目前国产车企的高速 NOA 功能,已经相当成熟,在近乎封闭的路段下,车辆完全可以根据导航行驶,人为接管的次数很少。

  特别是随着华为、蔚小理等新势力,城区 NOA 的陆续全国开放,行业的整体水准已经从 L2 级向 L3 级迈进。而海外车企目前还停留在 L2 级,且智驾辅助系统的能力提升,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

  于是,找“私教”补课也成为了趋势。最近就有消息传出:日系三大车企中的一家,要与华为联合开发智驾系统。

  业内人士爆料是丰田,具体信息会在北京车展上公布。

  此外,南北大众也都将采用大疆的车载系统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来提升新车智能化的能力。

  此类碎片化的信息都说明,合资车企肯定不会放任销量下降不管,并在努力提升车辆的产品魅力,态度甚至比以往都要更加开放。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技术一直是日系的强项,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大件的技术对外输出,许多国产车企,甚至是靠逆向研发日系起家的,如今在核心领域,海外品牌却用上国产技术,这也是一次变革 。

  02 海外品牌的权宜之计?

  总说造车是一场长跑,车企要具有长期主义精神,所以相对眼前的优势与劣势,更重要的还有未来的技术与产品规划。

  目前看,海外品牌的电驱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 2027 年 - 2030 年,包括续航破千公里的固态电池、新能源制造成本减半等等。

  当然,也有朋友质疑:雷声大雨点小,毕竟还有好几年的时间,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对现在的销量进行破局。

  比起联合开发、吸收国产技术,许多车企的思路其实更加颠覆。

  像大众和 Stellantis,已经分别收购了小鹏与零跑的股份,通过双方合作开发新车的方式,能够解决制造成本、性能参数、智能化能力等诸多问题。

  如果节奏快的话,赶在下代电驱技术发布之前,还是可以分担一些压力的。

  最让人意外的,是在新能源领域不声不响的马自达,最近,长安马自达发布了北京车展的新车预告,有媒体称:新车是一款纯电车型,采用长安的新能源平台打造,提供纯电和增程式混动两种方案。

  长安负责电驱技术,马自达负责造型设计和底盘调校。与燃油车时代,国产车企借助合资品牌的技术平台,换壳推出自己的车型有些相似。

  像初代奔腾 B70.发动机、底盘等三大件,用的就是马自达 6 的。

图片来源: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新车渲染图

  从技术反哺到输出,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国产车企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实力,但是格局再打开一些,国产、合资与海外,这些车企之间,只有一种竞争关系吗?

  03 国产卖到海外有多难?

  老狐觉得:国产与合资、海外品牌合作的契机,就是目前大火的中国制造出海。

  之前几期我们曾分析过,作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虽然国内市场的体量大,但不同的汽车品牌也相当多,尤其是在价格战内卷不断升级之后,开拓海外市场,也成为了拓宽销路的必要途径。

  而海外市场中,美国和欧洲显然是最重要的,毕竟两者加起来,超过了东南亚、澳洲和加拿大等市场的总和,但让中国制造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做到真正畅销,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之前就有分析师唱衰:今年国产汽车的出口量会遇阻,因为海外的新能源节奏放缓了。

  从美国市场一季度的表现来看,新能源的生存环境,要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很多。

  一季度,美国新车销量增长了 5 %,纯电汽车销量在 27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了 2.7 %,远低于 2023 年同期 47 % 的增幅。

  新能源增长速度确实在放缓。

  受伤最大的是特斯拉,一季度在美同比下降达 13 %,全球销量也出现了 8.5 % 的下降。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传统车企基本都卖爆了,在国内销量表现不佳的日系,丰田、本田、日产和斯巴鲁等均获得了同比增长,丰田的增幅直接高达 20.3 %。

  即便是跌幅最大的 Stellantis,同比下滑也只有 9.7 %,控制在了 10 % 以内。

  但是据外媒透露:虽然纯电销量放缓了,但市场份额并不是全部转到了传统燃油,一季度,美国市场插混车型销量,也卖爆了。

图片来源:insideevs.com

  Stellantis 以接近 5 万辆的表现获得了插混销冠,丰田也有接近 1.5 万辆入账,这一类别成为了香饽饽。

  但是在新能源转型初期,通用、大众等,均将插混和增程式列入了过度技术,并没有大力研发,这也造成了市场需求与技术的不匹配。

  以 Stellantis 为例:插混销量最好的竟然是 Jeep 牧马人,这款比较小众偏玩乐的车型。还有一个关键点是,美国汽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降级,3 月平均新车售价为 44.186 美元,同期降幅达 3.6 %,创造了历史新低。

  在 Stellantis 入股零跑之后,有外媒直接建议:加速引入零跑的混动技术,推出更加亲民的车型。

  就在最近,依靠上汽通用的研发,通用也曝光了全新一代插混技术,大众也通过 MPV 概念车,对欧洲媒体表示:会加大插混技术的投入。

  针对这一细分领域,国内车企显然更有优势,根据比亚迪和吉利的剧透:即将发布的下代插混动力,综合续航要突破 2000 公里。

  但美国、欧洲市场对于国产车的态度,依然比较强硬。 就在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强调:中国的新能源车产量太大,不能让这些低价车,影响到本土车企的生存,甚至是扰乱美国汽车行业。

  欧洲市场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是问题不断。

  欧洲运输与环境部预测:2024 年,来自中国制造的纯电汽车销量,将达到 25 % 的市场占比,也就是 10 万辆左右,随着销量的增长,欧洲本土车企的压力会更大,甚至是资金外流,就业机会减少等。

  他们觉得:对中国制造加征 10 % 的关税还是不够。所以想要扩充销量,国产车企又需要本地化建厂、建设销售渠道、提供工作就业机会,中间的不确定性更多。

  相比整车出海,老狐认为:技术输出的供应、或者平台的合作换标、套壳,反而更有利于出海。而且一旦核心技术获得认可,积累口碑之后,海外市场整车销售的推进,反而会更加顺畅。

  回到开头的话题,自主能不能把合资卷没?  我们并不是要拉踩谁,全球化的汽车市场,凭借新能源的先发与体系优势,国产车企确实取得了颠覆性的进步。

  但是相比海外品牌的全球化销售渠道,想要打造真正的国际化品牌,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重点是如何利用好自身现阶段的优势。

  而且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就摆在台面 ,作为全球唯二的年销千万级市场,这里也是任何一家车企和品牌都不能错过的,通过吸取技术、联合开发,海外与合资品牌的反击已经开始了。

  不过,从靠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汽车行业真的犹如一场轮回。

免责声明: IT商业新闻网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IT商业新闻网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IT商业新闻网”,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IT商业新闻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txinwen.com
微信公众号:您想你获取IT商业新闻网最新原创内容, 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IT商业网”或者搜索微信号:itxinwen,或用扫描左侧微信二维码。 即可添加关注。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相关阅读RELEVANT